
到了80年代,随着阿帕计算机网功能的不断完善,美国政府部门认识到网络不仅对国防部门有用,新技术对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,因而开始允许大学和科研机构连向该网络。1986年,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国家教育科技网(NSFnet),取代最初的阿帕计算机网成为因特网的骨干网。该网连接范围包括所有的大学及研究机构。构成方式以校园网为基础,然后通过区域性网络,再互联成全国性的广域网。欧洲、日本等也积极发展本地网络,后在此基础上互联成因特网。阿帕计算机网于1989年不复存在。
进入90年代,因特网迅速向商业化推进,商业网络提供者和商业用户纷纷参与因特网的建设,使因特网有了第二次飞跃,因特网的规模飞速发展。随着世界各国计算机和局域网的加人,目前因特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用网络。乔治·罗伯特·莱维英等人于1993年合著的《因特网傻瓜书》这样描述了互联网络的规模:“读到宣称因特网瞬间可横跨各大陆,一些持怀疑态度的读者也许会指出,南极洲也是个洲,尽管这个洲上最主要的居民是企鹅,就我们所知,它们对计算机并没有兴趣。因特网也扩展到那里去了吗?事实上它确实到达了那里。南极洲麦克蒙都山地的苏格兰基地有几台计算机就在这个网络中,南极点的基地也与美国相连。”据估计,2000年国际互联网用户已近2亿。
与美国相似,在中国,开始也只是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通过与因特网联网.进行国际间的科技合作。我国实现了与因特网的7CP/IP连接,开始提供因特网的全功能服务。目前,国内有7条因特网出口线路,它们是:中科院中国科技网CSTNET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出口和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网出口;国家教委管理的教育科研网CERNET出口和北京化工大学出口;邮电部中国共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北京、上海两个出口以及信息产业部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CHLNAGBN出口。
因特网在中国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,越来越多的企业、科研院、所和个人正通过因特网大步走向世界,拉近与世界的距离,充分利用因特网带来的便利,享受高科技的成果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因特网是“让中国走向世界,让世界了解中国”的一个有效途径.因特网必定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力。